中国开云app下载官方网站 得人才者得发展。一年来,长春高新区把落实人才政策作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支撑点,做大做强“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品牌,多渠道引进人才,增强试验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在第四批“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申报评审工作中,共有57个单位的60个人才项目申报,通过严格评审,有22人入选,给予430万元资助,吉林凯帝动画科技有限公司、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三户企业入选“伯乐奖”。同时,长春高新区开展了前三批人才项目跟踪考核及政策兑现工作,全年兑现资金360万元。
扎实推进东北亚人才基地建设。长春高新区依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全面启动“吉林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绩效评估”项目。目前,项目评估工作已接近尾声,评估报告将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更具体的指导意见。
同时,长春高新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省、市、区共同组织召开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暨入选第四批“长白慧谷”英才命名大会;试验区网站、官方微博宣传内容更加丰富;《中国人才》杂志发表文章,介绍推广了长春高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经验,“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丰富拓展引才载体多措并举招才聚智
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丰富的人才资源是基础。长春高新区以集聚人才为落脚点,不断丰富引才载体,拓展引才渠道,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扎根高新区,为全区乃至全市、全省的发展贡献智慧。
2014年,长春高新区注重加强人才合作,促进成果转化。主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发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校友会协作联盟”作用,大力宣传“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及高新区相关政策,吸引我省在外人才“回归”及本地科技成果转化。目前,高校院所在长春高新区新创办企业已有25户。
2014年,长春高新区开展创业大赛,进一步集聚了青年人才。组织开展了第四届“长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收集参赛项目356个,参赛人员900余人,17支团队落户长春高新区并获得创业专项资金扶持。
2014年,长春高新区利用平台载体,引进高端人才。全年新增1个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总数已达17个,在站13人,出站14人,累计进站27人。
2014年,长春高新区加强对外交流,拓展引才渠道。通过组织第16期“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研习班”长春高新区参观考察及政策说明、项目洽谈对接会,参加大连海创周等专项人才活动,深入宣传高新区创新创业政策,达成合作意向50余个。
新项目的落位和孵化园区的建设为长春高新区提供了新的引才载体和渠道。结合项目建设、做大孵化园区,长春高新区深入推进招才引智工作:全年新引进项目96个,引进企业管理等高端人才200余人;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北湖科技园、中俄科技园等孵化器,全年新引进73个孵化项目、650多名高端人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长春高新区人才招募除“聚焦”高端人才,还将“镜头”对准普通人才群体。通过服务企业发展,市场招聘人才,全年组织各类现场招聘会46场,服务企业2300多户次,实现就业17000余人,新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500余人。帮助企业引进海外高端人才9人。
搭建平台提升环境铺就创新创业之路
如同千里马需要广阔天地纵横驰骋,各类人才也需要良好的环境创新、创业、工作、生活。长春高新区把平台建设作为试验区建设的着力点,努力为各类人才打造“立体环境”,助推人才创新创业。
强势推进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光机所光电子平台内外装修基本完工,已有6户企业完成注册;应化所新材料平台集聚了合成橡胶、聚酰亚胺等一批项目;地理所生态农业平台项目完成整体搬迁。新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5个,总数达到36个。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正式落位,年底前启动二期建设,吉林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公司年底前将完成组建。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展顺利。长春北湖科技园项目一期产业区已竣工,完成投资11.29亿元。金属粉末注射成形等20个高科技项目签约落户,产业园二期即将开工建设。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一、二期9万平方米孵化楼整体建设工作全部完成,可实现200户企业入驻孵化;与长春万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长春中俄青年科技园”启动建设。
科技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依托科技大市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合作建设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目前,累计签订技术合同超过300份,技术交易额约2.5亿元,全年签订技术合同突破400份,技术交易额3.5亿元。吉林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落户长春高新区并已开工建设。
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搭建了“沃顿财富广场”和“科技金融中心”两个金融服务平台,成立了全省首家科技银行、首家科技小贷公司、首家科技担保公司,省内现有科技金融配套机构全部在长春高新区落位。全区集聚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发展到48家。全区上市企业发展到12户,储备拟上市和挂牌“新三板”企业45家。先后推出“助保贷”、“微小企业信用贷”、“小微互助合作基金”等创新信贷产品,年度新增贷款4.88亿元。
优化创新服务体系开创尊贤爱才之风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环境和服务的竞争,服务好、环境优,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今的长春高新区,把人才服务作为试验区建设的保障点,各部门各单位都在努力争当人才的“勤务员”,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丰富人才服务内容,营造尊重人才氛围。
深入企业走访,帮助人才排忧解难。通过开展“三联三促”走访活动、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深入了解人才及企业实际需求。全年解决实际问题80余个,并根据人才意见建议,确定13项人才服务具体工作。组织专家深入人才所在的企业开展“诸葛团”活动,为企业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人才对接沟通。借鉴中关村(000931,股吧)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经验,搭建了“原创驿站主题交流平台”。与省科技厅共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会”,建会工作稳步推进,并成功举办“会员见面会”2次。组织召开高新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邀请省、市人才工作领导、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服务专员、部分高校院所科研处长参加联谊活动。开展金融、法律、财务等主题沙龙30余次,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人才沟通交流提供便利。
开展专题培训,提升人才整体素质。组织举办“高层次人才培训班”、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培训、大学生创业辅导等专题培训,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全年累计培训人数近千人,区内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
组织申报项目,争取人才奖扶政策。2014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市专项385项,申请资金3.9亿元,4人入选“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3项专利获得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吉湾微电子等3家公司获得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赛区企业组一、二、三等奖,全自动纳米材料合成仪团队获得团队组一等奖。
开展贴心服务,提升人才幸福指数。建立“长白慧谷”英才服务卡服务平台并投入使用;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工作,在吉大一院为全区60多名高端人才进行身体检查;每周六定期在“警民健身中心”组织健身活动,激发人才健身热情,保障人才身体健康。
高新呼唤创新人才共逐强国富民之梦
随着2015年1月1日零点钟声的敲响,2014年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时间节点。对于长春高新区—一个年轻、有活力的开发区来说,历史只能代表过去,而在未来有更缤纷的梦想、有更高远的目标、有更广阔的作为、有更丰硕的果实。
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徐晗对长春高新区人才工作表示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他指出,自“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长春高新区人才工作体系愈发完善,吸引集聚高端人才能力不断提升,作为全省人才高地的品牌效应和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下一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围绕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发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领头羊作用。敢于先行先试,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长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綦远方对进一步加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梯次推进人才创业平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金融保障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法制化水平,宏观统筹,搞好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以点带面,推动人才与科技、金融相融合,突出实效,狠抓政策的细化和落实。三是要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人才高地,切实增强人才工作合力,构建人才竞争新优势,营造良好人才发展氛围。
长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纪工委书记杨俊良对新一年人才工作作出安排,2015年,长春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以中央及省、市关于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意见为统领,深入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不断强化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推进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为高新区实现优质快速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让各类英才倍感温馨的是,其他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在长春高新区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高新区全年兑现其他各类政策扶持资金6570万元,其中,科技创新发展类扶持资金1690万元,优质项目奖励资金32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