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云app下载官方网站 一场以“转、调、创”为主线的产业转型大戏,2014年在青岛恢弘上演。
船舶海工、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风声水起;青钢、双星、海晶化工等一批老城区企业的搬迁项目加快建设,带动着全市传统产业强势升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铿锵起步,产值已占到全国的20%左右;投资6.5亿元的科捷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泽辉智能设备年产100套巨型加工机器人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万得森工业机器人项目签约落地,机器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而伴随着青岛制造的转型升级,我市的高端服务业、现代农业也以令人赞叹的速度羽翼丰满。
面对经济新常态,必须拥有新动力。回首2014年,在“三期叠加”等不利因素影响下,青岛一心一意谋转型,全神贯注谋发展,在加速建立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率先找到了发力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生产能耗大幅降低,生态环境极大改善,为下一步转型升级蓄积了强大动能。
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链式集聚发展
在位于莱西的华通高新装备产业园,投资额达3.67亿元的一期特钢项目很快将竣工投产。在这一高产出、高利润的重点项目带动下,该产业园将逐步建成特钢铸造、阀门制造、铸造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成为全球唯一专业化铸造示范园。“产业园在设计、制造、运输、使用、报废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将采用全新的铸造生产模式,实现开端减量、末端处理、原辅材料循环利用和无害化。”青岛华通集团副总经理、机械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马小维介绍。
在我市,像华通高新装备产业园这样由高端项目带动产业链式发展,进而实现大规模、高层次集聚,并将环保、安全置于核心地位的产业园区比比皆是。2014年,我市把加快引进和推进重点建设项目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把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作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平台,深入开展调结构稳增长抓落实现场推进活动,在各个产业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低端过剩、中端不足、高端缺失和产业分散,曾是影响青岛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痼疾,我市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产业目录,明确发展重点,主攻高端技术,突破高端环节,发展高端产品,对于“蓝、高、新”产业全力扶持,对于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关于加快发展青岛市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中,我市明确提出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思路。2014年前11个月,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0.1%,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2%。而在现代农业、高端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我市也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出台各项有力措施,只争朝夕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全市共有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5833亿元,1-10月份共有93个项目新开工,开工在建项目达到183个,占项目总数的91.5%。其中,新开工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达到420个,竣工或主体竣工的项目达到5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30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5.9%。“这些重点项目普遍具有产业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在我市重点规划的特色产业园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往往是一个重点项目带动发展为一条产业链、一条产业链延伸壮大为一个产业集群,使青岛经济加速迈向集群、绿色、高端。”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表示。
两化深度融合,全面重塑产业形态
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正深刻改变着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组织模式,对此,我市敏锐洞察,超前谋划,在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有力切入点,让两化融合成为全面重塑产业形态的响亮音符。
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智慧制造、智慧服务,加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目前已成为我市大批企业的主动选择。海尔集团全面实施两化融合,建立起全球设计网络、采购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实现大规模的客户化定制;海信集团通过两化融合的逐步深入,全面启动智能化战略,仅PLM一个项目的实施,就可提高设计人员工作效率30%,每年节省成本1200万元;软控股份公司为橡胶轮胎企业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在全球同行业排名第二;青啤公司建成国内啤酒行业规模最大、集成度最高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并有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襄助青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脱胎换骨的过程中,青岛软件产业也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市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优化产业集聚布局、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培育核心企业产品,催生出一批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形成龙头带动、骨干跟进、小微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市列入统计的软件企业达到945家,同比增长1倍;2014年新认定软件企业82家,累计认定企业535家;当年新登记软件产品251个,累计登记产品2057个。今年前10个月,全市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41亿元,同比增长44%,高于全国增速23.7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使我市经济转型一举占据了制高点,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长期存在的背景下,成功实现了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先导作用显著、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成为新增长点而且占比不断扩大的目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日益协调。
形成强大方阵,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要有发达的先进制造业,还要有日趋先进的现代农业、生机勃勃的新兴产业、后劲十足的高端服务业,实现一、二、三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才能共同组成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大方阵,为青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全市现代农业园区达到64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66个,其中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43个,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林权“四权”担保融资在全国率先推行,使我市现代农业一路走在全国前列。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倾力培育的新增长点,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目前已成果斐然,仅2014年一年,开工在建的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就达129个,完成投资180亿元,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当前,全市以蓝色、高端、新兴为特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青岛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引擎,并随着大批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日益显现对全市经济的拉动力。
加快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始终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转型升级的重要诉求。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现代服务业业态创新,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重点推动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品牌时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工程”新开工1215万平方米、竣工1054万平方米,新增服务业企业1151家;实现旅游总收入800余亿元;新增境外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36家,数量跃居全省第一。
大调整才有大突破,大变革才有大升级。2014年,我市咬定“转、调、创”目标坚定前行,全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一部产业优化升级的大戏演绎得恢宏壮阔,完全重塑了这座城市的产业形态,在实现蓝色跨越的道路上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