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联合企业研发的大尺寸高强度钢护筒,及其表面高耐久性防护涂层一体化制造技术,为深中通道工程提供了可满足百年服役寿命的综合防护解决方案。
一、深中通道的盛大开通
6 月 30 日,历经 7 年精心打造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简称“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这座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工程,全长约 24 公里,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波涛之上。它的开通,让“才食猪脚饭、又吃脆肉鲩”的美好愿景在短短 30 分钟内就能实现,极大地拉近了深圳与中山的距离,为两地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海洋工程设施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海洋环境中,钢筋混凝土的海洋工程设施并非坚不可摧。由于其自身存在缝隙或空隙,当受到盐水、酸雨等侵蚀时,钢筋极易发生锈蚀。锈蚀产生的氧化铁皮体积大幅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保护层剥落,使钢筋直接暴露于恶劣环境中,腐蚀速度急剧加快。这使得海工设施往往在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时就提前损坏,甚至可能引发灾难性的事故。
钢护筒在沿海环境下的处境同样艰难。高温高盐、饱和氧气、强紫外线、潮湿海风、浪花拍打以及泥沙冲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对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伤。因此,钢筋和钢护筒性能的稳定性成为了决定海工设施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
三、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防范的创新转变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薛群基院士和王立平研究员带领苛刻环境材料耦合损伤与延寿团队,与宁波科鑫腐蚀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创新。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宁波市科技创新 2025 重大专项和宁波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等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二维纳米材料增强高耐久性熔融结合环氧涂层钢筋技术。这一突破性的技术在工程设计阶段就采用自身具备防腐能力的钢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维修模式,实现了主动防范。
四、创新防护技术的卓越特性
科研人员介绍,环氧钢筋涂层具有众多显著的优点。其干缩小、延性大,具备优异的可弯性、涂层附着性及粘结强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有效抵御除冰剂、盐、海水、酸雨、化学品以及混凝土助剂对钢筋的腐蚀,大大延长了钢筋的抗腐蚀寿命。
双方联合研发的大尺寸高强度钢护筒及其表面高耐久性防护涂层一体化制造技术,更是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优势。该技术具有出色的抗腐蚀性和耐久性能,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相近,成功破解了海洋工程用钢护筒耐磨耐划伤效果差、维修成本高等棘手的技术瓶颈。
五、深中通道的成功应用与显著成果
深中通道的钢护筒、承台和墩身结构广泛采用了双方联合研发的高耐久性熔融结合环氧防腐涂层和环氧钢筋材料。其中,钢护筒多达 1529 根,内防腐面积达到 162973 平方米,外防腐面积为 237830 平方米,使用的环氧钢筋更是高达 2 万吨。这些先进的防护材料和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相关结构的防腐、耐磨等性能,为深中通道工程提供了可满足百年服役寿命的综合防护解决方案。
六、技术创新的深远意义与未来展望
深中通道的成功建设不仅是一项交通工程的伟大成就,更是我国在海洋工程防护领域技术创新的有力证明。它展示了我国科研团队和企业在面对极端环境和高难度工程时的智慧和勇气,也为未来的海洋工程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
通过将创新的防护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我们不仅解决了当下的难题,更为未来海洋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将在海洋工程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创造更多的奇迹,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是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所采用的先进防护技术将为未来的类似工程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推动我国海洋工程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技金融时报,甬派,新民晚报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51633.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