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次性手套行业,竟然诞生了三位亿万富豪。其中马来西亚的林伟才和关锦安家族,是福布斯富豪榜的常客,然而2021年,榜单上却突然多出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并且一跃排到了关、林前面。
2020年之前,马来西亚和泰国几乎垄断了全球的一次性手套供给,两国一次性手套占比合计高达80%。
然而一切在2019年底开始发生改变,疫情带动一次性手套价格暴涨,全球一次性手套产业格局,也随之重新洗牌。
1、未来行业竞争格局有望重塑
目前,全球一次性手套市场竞争激烈且分散,领先制造商集中于东南亚及中国,其中马来西亚依托橡胶原产国等优势,是乳胶类一次性手套最大的生产基地,产能占比超过60%,第二大产地是泰国,产能占比也达到15%,其次是中国,产能占比约为10%。
马来西亚的龙头手套公司包括顶级手套有限公司(Top Glove Corporation Berhad)、贺特佳控股有限公司(Hartalega Holdings Berhad)、科山橡胶工业有限公司(Kossan Rubber Industries Bhd.)、苏伯玛有限公司(Supermax Corporation Berhad)等,均为大型手套生产企业,占据了全球销量近50%的市场份额。
我国也是一次性手套的主要生产地,国内企业主要有英科医疗、蓝帆医疗、石家庄鸿锐集团、中红医疗等。
中国为PVC手套最大生产国,其中蓝帆医疗、英科医疗等企业较为出众,但丁腈手套等生产量较低。PVC手套首先兴起于美国,然后在日本逐步地发展,随后进入中国台湾地区,随着台湾地区的制造成本的增加,逐步转移到大陆地区生产。
目前,全球绝大多数PVC手套均来自中国出口,蓝帆医疗、英科医疗等为主要生产企业。长期来看,龙头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逐步提升市占率,同时环保政策趋严导致小企业退出市场,国内PVC手套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
相比之下,我国丁腈手套产量相对较低,主要与丁腈手套生产难度相对更大、进入壁垒更高有一定关系,目前,国内企业也开始逐步扩大丁腈手套产能,预计未来有望凭借强大的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2、全球市场逆势扩张
2019年,全球一次性手套行业,处于供过于求的不利局面。手套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国内PVC手套厂商大面积亏损,日益紧张的中美关系,更是给手套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时马来西亚的四大手套巨头,都没有任何扩产计划,而是攥紧了口袋想着怎么才能熬过这个冬天,唯有一家中国企业,在巨头们不解的目光中逆势扩张。
2019年8月8日,时任淮北市委书记在调研过程中,收到了一件特别的礼物——安徽英科工厂正式生产的第一盒手套。就在这一天,总投资数十亿的安徽英科项目一期正式投产。
工厂轰轰隆隆地开工,然而资本市场的态度却异常冷漠。
当时英科医疗的市盈率不到20倍,市值仅30亿元。
安徽工厂投产之际,英科医疗正在同步筹备发行可转债,调研过的机构纷纷表示认可公司逻辑、会持续跟踪等等……支支吾吾说了一大堆,总结下来一句话:投资,还要再等等。
不过资本市场的冷水,并没有浇灭英科医疗创始人刘方毅的热情,他在公开场合宣称:
“一期项目只是一个开始,目标是将安徽工厂,建成全球最大的单体手套生产基地!”
就像30年前刚踏入这个行业时一样,刘方毅依然坚定看好一次性手套行业的前景。
1989年,19岁的刘方毅在家人的支持下,借钱前往美国留学。
就在刘方毅前往美国的前一年,41岁的关锦安在马来西亚创立了贺特佳,两年后,31岁的林伟才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手套工厂。
此时他们三人都还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更不知道多年之后,他们将在同一个竞技场上,展开角逐。
刘方毅初到美国,身上还背负着每年1.5万美元学费的压力,所以那段时间,他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搞钱。
刘方毅找到的第一份兼职是餐厅服务员,时薪3美元。但是1.5万美元的学费,想靠打零工来还,根本没可能。不过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刘方毅很快就发现了商机。
1980年代的美国正经历艾滋病大爆发,一次性手套需求极为旺盛。
刘方毅得知一名亲戚的朋友在做手套生意,把国内的乳胶手套运到了美国,但是因为缺乏销路,大量积压在美国港口。
刘方毅就此开始了他的兼职“倒手套”生意,上午上课,下午到港口拿手套,转卖给客户,一个月下来,竟然就赚了8000美元!
到了1993年,刘方毅更是选择放弃学业,成立公司专门经营医疗用品,主打产品,就是乳胶手套。
然而就在刘方毅准备大展拳脚时,当地法院突然找上了他,有人以戴刘方毅出售的手套过敏为由,索赔600万美元!
3、三次创业
600万美元的索赔,对刘方毅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让他感觉“天突然塌了下来”,毕竟当时的他,累死累活一整年也赚不了这么多钱。
虽然后来这起明显属于敲诈的案件,最终和平收场,但是却对刘方毅造成了不小的震撼。
在手套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刘方毅逐渐意识到,像他这样的中小贸易商,面对上游制造商,根本没什么话语权,也很难与大的医疗防护品牌商竞争,而且一旦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分分钟就会破产倒闭。
基于种种考虑,刘方毅将目光转向了上游制造领域。
自己生产手套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既能解决贸易业务产品端不可控的风险,也能利用在美国市场已经建立的成熟销售渠道,如果回国生产手套,还能充分利用中国扩大开放后,便利的投资环境和劳动力红利。
1998年,刘方毅带着300万美金回到了国内,与人合办PVC手套厂。
在他的帮助下,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短短几年销售收入翻了几百倍,另一家小企业则迅速扩大规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然而这两家企业的成功果实,却和刘方毅没有太大关系,他一直被当做“外人”挡在企业之外。
后来刘方毅自己说,“那是我的至暗时刻,PVC手套在国内发展很成功,但我很失败。”
及时抽身后,基于对一次性手套前景的看好,刘方毅决定第三次创业,独自投资建厂。这一次,他瞄准的不仅是PVC手套制造,还有技术门槛更高、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丁腈手套。
一次性手套行业30多年来的发展,也印证了刘方毅的判断。在政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下,一次性手套在欧美日等国家已成为必需消费品。
2019年全球一次性手套消费量约4950亿只,欧美日地区消费占比达到了70%以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消费习惯尚未建立,一次性手套仍有很大成长空间。
2009年,英科医疗在山东淄博成立。
很多人难以理解,刘方毅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上海人,为何不远千里,非要到山东淄博建厂。
事实上,这个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的,淄博气候干燥适合手套生产,所需的陶瓷手模资源丰富,化工产业链成熟,原材料供应充足成本较低,且工厂毗邻青岛港,出口运输成本也更低。
而刘方毅之所以如此钟情手套制造,主要原因是在手套的整个产业链中,制造环节的竞争力较强,蕴含的机遇最大。
首先,进入壁垒高。手套行业在技术、资金、资源方面,均存在较高的壁垒,潜在进入者威胁低。
技术方面,手套生产线设计、建造难度大,无经验外来厂商难以进入,丁腈手套工厂投资门槛在3亿元以上。此外,规范的PVC手套工厂扩产周期1年,丁腈手套要1.5年,较长的扩产周期及难以判断需求走势,使得外部厂商不敢随意进入。
其次,行业集中度高。近十年马来西亚前五大手套企业市占率由25%提升至50%左右,顶级手套、贺特佳等马来西亚头部厂商从未出现过亏损,其中丁腈手套占比95%以上的贺特佳,净利率一直维持在15%以上,并且龙头厂商持续进行技术革新及产能扩建,市场份额还在不断提升。
最后,一次性手套是低价必需消费品。一次性手套作为隔离病毒的重要工具,当前无替代品,终端用户为医院、餐饮、实验室及个人等,单客户采购量低,议价能力弱。
并且一次性手套单价不高,用户对价格也不敏感,疫情期间手套需求和价格都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制胜法宝
在刘方毅开始第三次创业之际,包括顶级手套和贺特佳在内的马来前三大手套厂商,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20%。如何与这些经营多年,已经拥有相当地位的企业竞争,成了刘方毅面临的最大难题。
由于一次性手套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较低,且制造环节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及经验曲线,企业只有通过成本领先,才能形成竞争优势。而英科医疗成立以来的大部分战略举措,都是围绕降低成本展开。
首先是工厂选址。最初英科选择的山东淄博、青州,都是适合手套生产的区域。而后续扩产时,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资源禀赋合适,而且能给予最大政策支持的地区,最终敲定了安徽、江西等地。
接下来就是生产线。生产线不仅是手套制造的核心壁垒之一,也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英科自成立以来,不断提升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和成本控制能力,目前已迭代至第三代产线,除包装外大部分环节实现自动化。
据英科披露,2019年其生产线速已达43000只/小时,接近贺特佳45000只/小时的水平。线速高意味着单生产线的产出高,单只手套的固定成本低。
固定成本之外就是原材料成本等可变成本的控制。比如丁腈手套,作为原材料的丁腈胶乳,占丁腈手套成本的50%左右,如果能掌控原材料供应,不仅能够降低手套生产成本,还能提升面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因此刘方毅积极推动建设原材料项目,比如英科医疗投资的年产50万吨丁腈胶乳项目已顺利投产,承担了山东、安徽、江西工厂的部分原料需求。
2020年英科披露,其丁腈手套平均克重在3克左右,已经接近贺特佳的2.7克,前面说过原材料占丁腈手套成本的50%,手套克重越低,意味着可变成本越低。
预计到2022年一季度,英科手套产能有望达到1200亿只,2025年超过3000亿只,成为全球最大的一次性手套生产企业。
总结英科的发展路径,一是在手套产业链中找到最具潜力的制造环节,二是基于产品属性确立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从选址、产线、原材料、能源等方面,持续打造成本优势,三是基于成本优势,坚定推进先进产能建设,这些因素决定了英科医疗实现跨越式成长有其必然性。
对于英科的快速扩张,有人认为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然而刘方毅却对扩产异常坚定,在他看来,最优质的产能永远稀缺,在手套行业,医疗级手套本身就是稀缺产能,“我们不担心产能,反而担心没钱扩建。” “英科医疗未来会证明,成为千亿市值企业,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智慧和努力。”
文章来源: 投研双杰,金融界